300元3小时服务不限次数_附近100快餐二维码_300上门4个小时电话多少

新闻资讯

News

同心共筑 “疫”然同行丨上海控安&华东师大软件工程学院第3场联合校招宣讲会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2-05-31 作者:上海工业控制安全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点击次数:

防疫不松懈,云上招聘不停歇。为帮助高校毕业生应对疫情下的求职季,促进人才和用人单位双向匹配,上海工业控制安全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牵手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共同发起“同心共筑 ,‘疫’然同行”主题系列线上招聘活动,并于5月27日成功举办第3场“2022空中宣讲会”。



上海控安联合校招“2022空中宣讲会”第3场由上海控安、华东师大软件工程学院共同主办,包括安恒信息、旋极集团、中国电科三十二所、奇安信、航空工业上电所、上飞院在内的6家高新科技领域知名企业一同协办。本次活动主题为“同心共筑,‘疫’然同行”,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以线上的形式举办,助力毕业生足不出户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活动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响应,当日直播间访问量超200人次。


宣讲环节,各大企业HR首先分别就企业背景、发展规划、招聘岗位、基本薪酬体系、保障与福利等求职热点话题向同学们做简要介绍。随后的问答环节中,各企业招聘负责人逐一回答同学们提出的“岗位具体投递要求有哪些”“实习转正周期多久”“招聘是否有笔试环节”等问题,与毕业生进行点对点的讲解和交流。


1. 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安恒信息)以云安全、大数据安全、物联网安全、智慧城市安全、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及工业互联网安全五大方向为市场战略。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持续的产品创新,已形成覆盖网络信息安全生命全周期的产品体系,包括网络信息安全基础产品、网络信息安全平台以及网络信息安全服务,各产品线及业务线在行业中均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主营业务收入连续三年保持近50%增长。2020年全年营收增速40%,净利润增速48%,在19家上市网络安全公司排名第一,是2020年信息技术产业最具成长上市公司。



2. 北京旋极信息技术集团


北京旋极信息技术集团(简称:旋极集团),始创于1997年,立足智能装备、智慧税务、智慧城市等产业,是民营高新技术上市企业。集团设在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在上海、成都、西安、香港等地设有三十余家分子公司,现有员工三千余人,与国内外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等行业的50余家企业和院所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3.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简称:中国电科三十二所)是隶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的二级成员单位,以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自主可控关键软硬件两大板块为核心业务。公司愿景使命是成为拥有自主可控先进计算的关键核心技术,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做出突出贡献,世界一流自主可控数字化解决方案龙头企业。公司致力于提供自主可控数字化解决方案,引领先进计算架构发展,打造自主可控的关键软硬件产品、先进计算平台,实现国防、国民经济的安全可控和创新发展。



4. 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奇安信),成立于2014年,专注于网络空间安全市场,向政府、企业用户提供新一代企业级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在人员规模、收入规模和产品覆盖度上均位居行业第一。作为网络安全国家队,奇安信立志为国家构建安全的网络空间。奇安信与中国电子共同打造的“PKS”体系,创新地把安全能力植入到飞腾CPU和麒麟操作系统里,让安全软件在应用层就能利用CPU和操作系统的能力,打破Wintel体系对中国的影响。目前正对“PKS”体系进行拓展升级,以更好地保障我国重要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



5. 航空工业无线电电子研究所


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简称:航空工业上电所)始建于1957年,主要从事航空电子综合技术研究,军民机航空电子、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系统及产品研制;同时,按照“技术同源、产业同根、价值同向”产业化发展思路,从事相关民用电子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是集科研、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高新技术单位。航空工业上电所承担了多项国家高新工程、重点型号科研和生产任务,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等国家级奖励和荣誉称号,连续十二届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为上海市重要航空科技企业。



6.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位于上海市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担负着中国民用飞机项目研制的技术抓总责任,承担着飞机设计研发、试验验证、适航取证以及关键技术攻关等任务,是我国最大的民机研发中心。



目前,上海控安与华东师大软件工程学院已联合开展了3场“2022空中宣讲会” 就业招聘活动,切实为广大毕业生带去更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有效保障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对接。


阅读原文